都大與我 第二期 (2022年5月) 第20頁及第21頁

首頁 香港都會大學簡介 大學刊物 都大與我 都大與我 第二期 (2022年5月) 第20頁及第21頁

陳家愉博士 致力推動粵劇文化

people_03a1

去年夏季,人文社會科學院首次開辦通識教育科目「粵劇文化:導賞與體驗」,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笑言:「獲悉開辦這學科,我立刻舉手自薦參與。」從事翻譯教學,亦鍾愛唱粵曲,陳博士近年致力於粵劇翻譯研究及探究劇目的文化底蘊,並持續參與校內的粵劇推廣活動。

people_01

戲行前輩

親授心得

有見新世代與粵劇明顯存在鴻溝,陳博士期望學科透過活潑生動的方式讓年輕人對粵劇有基本認識。「若能吸引部分學生持續欣賞,已很理想。」班上共有 64 位學員,個別兒時曾習粵劇,其餘皆屬門外漢;部分課堂在線舉行,氣氛難免較為慢熱。

擔任學科主任的她多番奔走,用盡方法加強課堂互動:「我主要講授粵劇與文學的關係,談及上一輩人常用的廣東俗語,特意考考他們,推動討論。」戲行資深樂師王勝泉師傅應邀授課,講解推車功架、男花旦等傳統時配合表演片段,又在堂上拉奏樂器,部分學生懂彈結他,師生有共同話題,擦出火花;殿堂級粵劇音樂大師朱慶祥師傅親臨課堂指導及示範奏樂,彌足珍貴。陳博士又聯繫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在中心實地舉行五節課,由全職演員、樂師親身示範不同的舞台技巧。為貫徹「體驗」的學科宗旨,學生獲邀請進劇場看戲,細聽詳細的解說。校友兼粵劇演員吳立熙在場表演,並分享新生代投身戲行的經驗,格外親切。

鼓動體驗

延續興趣

課堂上亦淺論粵劇翻譯,豐富學生的知識。陳博士在教學上向來重視啟發學生,恩威並施,推動認真學習:「對表現欠佳、散漫的學生,我必定嚴格要求,糾正態度。」另一方面,她欣慰修讀文學翻譯碩士課程的學生,對冷門的學術領域懷抱求知熱忱:「他們很努力,態度認真,積極回應提問,流露真正的學習興趣。」

總結課程,陳博士喜見成果:「學生對粵劇雖陌生,但仍努力學習,有五、六位特別投入,興趣持續。」這個通識科目於今明兩年續辦,戲曲中心的課堂將更豐富多姿,並加強唱腔介紹,鼓勵學生試唱:「堂上我會示範唱,同學們也應嘗試唱,才算得上體驗。」

粵劇研究

知難而進

回溯童年,陳博士一度被粵劇的大鑼大鼓困擾,笑言:「聽着只覺吵耳!」從小便醉心中國文學的她,偶爾發現粵曲的唱詞別具韻味,便嘗試逐步親近。及至執教大學,在「粵曲迷」同事帶引下開始唱曲,漸漸發展成頭號興趣:「愈唱愈感興趣,只要懂得粵曲的結構、特點,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歡,不會覺得吵耳。」

鑽研文學翻譯多年,對結合方言、音律、傳統習俗的粵劇,陳博士不諱言在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相關的研究亦非熱門的學術範疇,她卻知難而進,深信學術天地應百花齊放。「我會繼續努力灌溉,期望夾縫中開出花朵。」刻下她正進行「1930–1970 年代香港粵劇唱腔流派革新與傳承」研究計劃,探討不同粵劇流派的歷史沿革,並訪問戲行中人、學者,她補充:「當中也包括修讀這學科的學員,他們的意見將融入研中。」同時,她又着手在大學圖書館的網頁開設唱腔研究的專頁,更期盼有機會成立粵劇研究中心,加強大眾對粵劇的關注,希望大學在粵劇研究領域上,可以佔有重要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