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新時代揭開序幕

每所大學總經歷轉變,但在2021–22年度,香港都會大學推行了創校33年以來最宏大進取、影響最深遠的改革。本章介紹年內多項新猷,顯示大學確立了新定位、新方向,聲譽與日俱增,矢志對香港和周邊地區的未來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都會大學啟航

大學歷經的變革之中,最具標誌性的事件莫過於重新命名。使用「香港公開大學」的校名多年後,大學同人決定在2020–21年度採用新名稱,樹立新形象。去年的年報回顧了本校尋覓新校名的過程;2021年9月1日,大學舉行重新命名儀式,現任和前任領導人齊聚一堂,慶祝此歷史時刻,為更名一事正式展開序幕。

新校名體現了大學願景和抱負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保持傳統優勢,或是擴大對社會的貢獻。「都會」二字令人想起現代城市的朝氣和多元,意指本校正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更靈活的教學模式。簡而言之,都大已把大學與香港這城市,以至其周邊地區的未來環環相扣。

新校徽盛載相近的理念,把本校名稱英文縮寫中的字母「M」和「U」並置,象徵「我」(me——即都大學生)和「你」(U或you——泛指社群)緊密相連,反映大學對聯繫社群和服務社會的承諾和重視。這體現於本校務實為社會公益而奮鬥,並致力幫助學生建立造福社會的事業,成為良好公民。

秉持「有教無類」的辦學基石

30多年來,本校的開放及遙距課程一直為香港培育人才,貢獻無可替代。為加強本校作為本地開放教育機構的獨特角色,大學於2021年9月1日成立公開進修學院,讓其在開放和遙距教育方面的工作與校內其他六所學院並駕齊驅。秉承本校「有教無類」的創校使命,公開進修學院統籌遙距及兼讀課程,這些課程的畢業生可取得大學頒授的本科和研究生資歷。自成立以來,學院委任了九名「SOLmates」(學習伙伴),負責協調和支援遙距和兼讀課程,加強與大學其他學院之間的聯繫。2022年8月,公開進修學院特別舉行成立一周年慶典,標誌着大學發展的另一里程。

公開進修學院下設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為都大在開放教育領域的成就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研究所每年主辦標誌性的「開放及創新教育國際會議」,促進學界的合作和交流。

重大學制改革開展

年內,大學宣布了一項對教與學有所影響的重大課程改革。這項學制改革將於2023年啟動,把大學一直以來沿用的五學分制逐步過渡至三學分制,與本地和海外的做法看齊。改革的另一部分是引入「大學核心價值」單元,以幫助學生成為更優秀的專業人才和公民。詳情見第二章。

開拓新方向 成立子公司

除了繼續拓展現有的教學活動範疇,大學屢創新猷,開拓新天地,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年內,大學籌組成立三間子公司,各專責處理一個關鍵發展領域的工作。

其中一個領域是研究和知識轉移。隨着都大的研究範疇擴展至更多實用的新領域,更重要的是讓研究成果付諸實踐,以惠及社會經濟發展。為此,本校成立「都大研究發展及顧問有限公司」,專責處理研究成果商業化、專利管理、初創投資和產品授權許可事宜,務求使研究成果能盡快在社會上應用,促進企業蓬勃發展,改善民生。

第二間新成立的子公司為「都大物理治療中心有限公司」,負責營運大學在賽馬會校園開設的物理治療診所。本校兩年前開辦物理治療學士課程,子公司的成立標誌着大學在物理治療教育領域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診所將成為物理治療學系的輔助教學設施,並會為大學成員和公眾提供治療服務。

都大校友眾多。隨着大學不斷發展,支援校友的工作顯得日趨重要。有見及此,本校將成立第三間子公司——「香港都會大學校友會有限公司」,集中管理不同校友組織。香港都會大學校友會有限公司將統領現存的校友組織,致力建立更緊密的校友關係,並為校友提供更多服務。本校又將設立新的校友認證系統,簡化校友互相聯繫及使用大學資源和服務的步驟。

為了擴闊校園空間,大學也採取了果斷措施,將多個行政部門遷至校外的商業大樓,騰出更多空間作教學和研究之用。

新任校董會主席

黃天祥博士工程師於2022年6月20日接替黃奕鑑先生,出任校董會主席,為期三年。黃博士自2019年起擔任副主席,對校董會並不陌生。在前任主席建立的穩固基礎上,黃博士努力為大學籌劃未來,以應對本港學生人數下降等挑戰。他準備實施多項策略重點工作,包括加強與工商界的聯繫、增加學生實習名額、設立創業基金讓學生追求夢想,以及為家長和在囚人士等社群開辦更多課程。

新大學校訓

伴隨大學新名稱而來的新校訓,用兩句話概括了都大最深切的期許。大學校董會於2022年6月16日通過「勵學致遠 敬慎日新」為新校訓。「勵學致遠」着重教育本身的益處,強調學習的價值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敬慎日新」則着眼於通過教育培養個人修為,包括勤奮和尊重。因此,新校訓與大學的使命同出一轍,強調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幫助他們增進知識的同時,亦培育他們的品格,以及對社會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