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前期通訊 2021年11月號 《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電子學畢業生陳鑄略是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現稱香港天文學會)的首任會長,五十多年前與一群天文愛好者成立天文組織,並推動天文教育普及。

當年因中學會考成績欠佳,鑄略畢業後當上工廠雜役,卻遇工傷停職,機緣下他獲社工介紹往一所兼售天文儀器的補習社工作,從而認識啟蒙恩師。對方不但啟發他修讀化學,日後在工作上邁進專業路向,更指導他天文知識,鼓舞他涉足天文學,二人其後並共同籌組香港業餘天文學會。

創立會社 推動普及天文教育

L_202111_Profile_2

鑄略回想當年偶讀法國天文學家G.伏古勒爾著作《天文學簡史》,深受啟發:「有別於其他學科,業餘人士在天文學上可以作出很多貢獻!」初涉天文領域,他結識了不少年輕同道人,大家都感嘆古代中國在天象觀測卓然有成,但香港的天文學風氣卻未成氣候:「大家都年輕,決意要為香港業餘天文界做點事。」眾人於1970年成立香港業餘天文學會,1974年正式註冊,鑄略獲選為首任會長;於1980年又協助創立香港觀天會,也獲選首任會長。

他為兩會拓荒,舉辦不同活動吸納新進,包括全港首個大型天文攝影展、天文大會,又出版學術論文集,並到中學推廣:「年輕會員隨之增加,很鼓舞。持續培育新成員,團體才不會老化。」兩個會社至今仍是本港天文愛好者的交流平台,迄今鑄略仍推動會員在網上就天文知識務實交流:「做到資料豐富,曾獲內地天文同好讚賞為『黃金最多』的討論區。」

追逐天文現象與星蹤

現今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漸趨普及,在四、五十年前卻不然。1972年,獲悉元朗橫州有地可用,鑄略主動出擊,與會員合力營建觀測站:「招牌上的字也是我書寫的。」說來仍難掩當年的興奮。觀測站僅一間簡陋木屋,卻體現眾志成城的精神,當中更有不少難忘時刻:「我們曾架起當時全港最大的4吋折射望遠鏡,觀看『火星大衝』。」 

鑄略自言年輕時胸口常掛個「勇」字。1980年,內地改革開放未幾,他毅然致函中國科學院,申請20人團隊赴雲南天文台觀看日全蝕。想不到順利獲批,他馬上籌組行程,可惜最後天公不造美,觀賞時驟來浮雲掩日,無功而還。雖然願望落空,但最難得與當地天文台建立聯繫,往後更合作研究項目,又與內地天文學界往還切磋,他笑言:「我很早已推動中港交流。」

L_202111_Profile_3a

宇宙無垠 求知若渴

退休前鑄略一直在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的實驗室工作,指引學生的研究,曾參與不少研究項目,但欠學位資歷,未能在論文署名。他於1991年入讀本校電子學理學士兼讀課程,1998年獲本校學位後,終成為具名的研究成員:「有我署名的學術論文共36篇,很難得,見證自己協助研究,對工作有貢獻。」

Moon_3

雖然花了八年才完成學位,鑄略卻十分享受學習。「修讀課程前從未想過可以學習到牛頓確立的微分與積分。求知使我感到很大滿足。」他醉心探索穹蒼,希望對天文學一盡業餘者的棉力,持續進行學術研究和撰寫論文。他謙稱只是寫「論文仔」,雖然規模不大,但都是自己原創:「全是我個人的觀察和新的想法,抱懷疑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找到新發現。例如,月球上有數個隕石坑拼音名字帶有中國元素,但中文名稱未有定案,及後我以威妥瑪拼音考證,認為Ching-Te、Sung-Mei及Wan-Yu寫法為:敬德、頌美、婉瑜或惋玉。」內地拓展探月旅程時,獲悉他這篇文章,亦曾聯絡他了解。

談及中國航天科技躍進,他隱然觸動:「30年前,實在不敢想像中國人能夠登月、探火星,很幸運看到國家的成就,感到十分自豪。」他退休後潛心研究,作為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十多年來持續參與該會與香港太空館合辦的「天文研究與發展」講座系列,與天文同好互動互進,堅守為天文學獻力的初心。醉心天象五十年,人生觀也隨之轉變:「認識到宇宙的起源、人類的演化,體會到人是何等渺小,故毋須執著享受、財富,應多做貢獻社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