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前期通訊 2023年1月號 《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中學時代的余暢恒(Arthur)手握姨母的照相機獵影,鏡頭總被花鳥蟲魚吸引,難以言詮的興致逐步引領他走向大自然。在修讀副學士課程時,他到馬來西亞沙巴考察:「初次遊學,接觸到各種野生動植物,那次經驗對我衝擊很大,覺得自己一定要為大自然做點事!」及後他在本校攻讀學士課程,期間有機會參加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前赴印尼峇里參與「考氏鰭天竺鯛」考察研究,獲益良多。畢業後他向生態之路進發,以教育大眾為目標推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以本地野生蘭花為題,推動民間教育項目。

獨愛本地野生蘭花

自然界百花爭妍,Arthur特別留意相對冷門的野生蘭花,不僅因「她」的美態,還有其保育價值。他由熟識蘭花的朋友帶領入門,也透過閱讀圖鑑、外國文獻加強認識:「相關資料實在有限,跟隨朋友到野外實地觀賞,學得更多。」其後在修讀碩士課程時,他揀選了蘭花為研究項目,每月與夥伴四出尋蘭,拍照記錄。野生蘭花的生長環境多樣,高山、岩縫到草叢皆有,得跋涉遠途,走進山林。有時尋花也像與時間競賽,他指:「不同品種蘭花的花期有別,每年僅開花一次,必須盡快前往觀賞,否則花兒凋謝,又要等待明年。」

從表進深,由愛到惜,Arthur越加明白保育的重要:「野生蘭花屬瀕危物種,數量稀少,必須保護。」進行研究項目期間,他與志同道合的友人設立香港野生蘭花網站,匯集辛苦蒐羅的蘭花照片和品種資料,另設Facebook專頁帶動討論。「現已記錄了42種本地野生蘭花,Facebook群組有五百多位成員,當中更不乏專門研究蘭花的學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然而,他們始終堅持對花蹤秘而不宣:「網站提供的資料都是簡明扼要,讓大眾認識本地野生蘭花的同時,亦避免蘭花被非法採摘。群組成員也須遵從守則,包括不能披露蘭花的所在地和絕不能野採,要以最自然的方式欣賞。」訪尋蘭花時,他目睹不少危害野生蘭花的行為,例如野採,甚或視郊野為私人花園,隨意把人工栽培的蘭花種植於周遭,威脅原生野生物種。

民間保育者推動教育

投入探索和保護本地野生蘭花,Arthur謙稱自己僅在後方扮演推動角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大眾,鼓勵大家身體力行,保護大自然。「嘉道理農場的專家肩負前線的科研工作,而作為民間保育者,我們踏後一大步,着力於教育工作,希望調整大眾的心態,鼓勵以『靜心觀察』來欣賞、認識不同物種,推動愛護大自然。」他認同近年市民大眾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同時亦慨嘆在香港從事自然保育困難處處:「困難在於大眾會否坐言起行,作出改變。」猶幸他的交流平台和網站推出後獲媒體關注,他亦曾獲邀在電視節目內講解蘭花知識,希望藉此有助推廣。

投身環境保育

Arthur回想在峇里參與「考氏鰭天竺鯛」考察研究期間,在島上的保育中心參觀另一保育項目,了解研究人員從可持續發展方向協助漁民維護漁獲量,明白保育方案並非只着眼瀕危物種。他與當地人交流時,驚訝港人嗜吃珊瑚魚的喜好已廣傳他方:「港人的消費習慣原來危及遠方的生態環境。」

這次考察讓他獲益良多,畢業後,Arthur即投身環境教育相關的工作。既愛花也愛鳥,擁有多年觀鳥經驗的他,去年年中轉職至香港觀鳥會,主責學校及公眾講座、舉辦教育活動等,延續其推動公眾愛護大自然的初心:「環境教育在香港仍處副線位置,一般人只視之為興趣班、課餘活動。我希望能把它帶進主流教育,喚醒大眾改變心態。」目前他正構思項目,例如培訓年輕的自然導賞員:「這好像埋下一顆種子,期望他們日後繼續深化對大自然的尊重,繼而感染其他人。」對有意踏足環境教育事業的學弟妹,其寄語也是從心出發:「這行業回報不高,所以必須十分熱愛自然環境和教育工作,願意花時間浸淫,才可以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