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校友專訪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校友零距離》: 最新通訊 《校友零距離》: 校友專訪

都大人愛回校 職途創新里程

三位「都大人」:李芷菁、關靜文及劉宇杰,於不同年份畢業於不同學院的不同課程,但不約而同重返母校服務。由學習到就業,一直處身熟悉的環境,沒有滯留舒適圈之困,憑堅定意志、敏銳觸覺拓墾新途,各有所得:為事業打牢基礎、圓滿育人夢想、確立服務社會志向。且聽他們娓娓細道。

關靜文:授心得,傳關心,病房見朝陽

少年時代已參與救急扶危的義工服務服務,關靜文選擇當登記護士,務求盡早投身護理前線,獻力獻暖。隨後以兼讀形式完成本校的護理學學士課程,已萌生教學之念:「傳承是重要的,尤其是前線體驗、實用技巧,適宜以師徒制方式執手相教。」夢想能圓,2018年回母校執教,現為高級講師。

小節入手 驅動學生成長

本校護理學課程在業界口碑載道,她直言:「我們培訓的護理人員相對『落地』。」課程打穩理論基礎的同時,要求學生有相對長的實習時數,給學生有更多實戰磨練機會:「我很重視實戰技巧,包括一些細節,像與病人對話、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微細如進行護理前向病人招呼一聲,有助護理程序更順暢:「我深信小事做得好,才能成就大事。新世代未必太懂人情世故,所以我會盡力令他們明白這是以人為本的工作。」她欣賞學生經提點後快速成長,短期內已判若兩人。

首年到病房實習,學生會由老師帶引,訪問當天靜文剛從醫院指導學生回來。由學到教,她堅信病房經驗有力推進學生成長。回想自己首次出病房,即要處理年輕癌症患者的遺體:「感受很深!體會到必須珍惜每一天每一刻,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本校護理學課程分普通科及精神科,照顧不同專科患者,她形象的比喻:「精神科是『鬥智』、普通科是『鬥力』。」前者側重在心理層面與患者溝通,後者則涉及大量生理層面的護理程序,各有專職,學生都可能遇到考驗。學院現設機制,由一位老師關顧約三十位學生的身心發展,了解他們有否學習困難以至情緒困擾。

青少年情緒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早前她帶着學生照料一位精神恍惚的年輕患者,對方難耐考試壓力而服用過量精神科藥物。她感慨不少年輕人承受重壓:「他們早期或曾張聲求助,家人卻無視,致病情惡化。所以,預防精神問題,當事人及家人都要認知、正視。」這方面基層醫療有其作用。

病房裏外 無疆界送關愛

靜文對基層健康議題向感興趣,在都大修課時,尤為用心修讀有關社區健康推廣的課程,並在這領域持續研究,曾聚焦探討「預設醫療計劃」,分析長者如何向家人清晰交代後事,包括臨終施救的取捨:「是從病房經驗帶來的議題。見過很多長者不願強行延長生命,家人卻反對,令長者飽受折騰。」她認為生死教育屬基層醫療一環,需要在社區推廣。

回校執教,身處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大樓,猶記興築期間自己曾為新建大樓拍宣傳照並印在工程圍板上,今天卻在這兒上班,笑言:「感覺很特別!見到現在的學生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有很多體驗想分享,師生之間很有親切感。」

對護理工作,她是無疆界的投入,像持續參與紅十字會心理支援隊,又致力幫助社區的隱蔽群體,她誠摯分享:「希望在人生過程中能有所付出,把擁有的與人分享,也期望帶動其他人效法。」身體力行實踐無私的照顧精神,截然一場護理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