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校友專訪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校友零距離》: 最新通訊 《校友零距離》: 校友專訪

都大人愛回校 職途創新里程

三位「都大人」:李芷菁、關靜文及劉宇杰,於不同年份畢業於不同學院的不同課程,但不約而同重返母校服務。由學習到就業,一直處身熟悉的環境,沒有滯留舒適圈之困,憑堅定意志、敏銳觸覺拓墾新途,各有所得:為事業打牢基礎、圓滿育人夢想、確立服務社會志向。且聽他們娓娓細道。

劉宇杰:走進社群前線,實戰中跨步

劉宇杰就讀中學時已關注社會時事,順理成章選讀應用社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課程。若論與就業對接,他戲言:「讀這科沒有出路!」但換個角度,課程裝備學生批判思考、分析社會議題的能力,在眾多行業皆可派上用場。坦言與社會政策相關的科目得着最深:「從多角度透視社會問題,剖析成因,探究如何凝聚群眾,發揮社區互助力量。」入讀的初衷從未動搖,冀多接觸社會,幫助更多人。

助弱勢社群 立個人志向

為落實初衷,他走進社群,透過學生事務處參與生命教育計劃「生命耆願記」,為弱勢長者圓願。他服務的寡居婆婆罹患認知障礙症,溝通維艱,起初難以慰解對方:「婆婆不斷憶述亡夫往事,我決定細意聆聽,不強求持續對話。」婆婆的心願僅飲一餐茶,走一回公園,宇杰從心出發陪她完成:「看到她開心,我也覺滿足。過程中不斷反思如何與長者談生說死,發現必須有親身體驗,才知道怎樣透過鼓勵,本着同理心去交流。」初中時他已加入香港聖約翰救傷隊,一直參與輔助他人的義務工作:「上述計劃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確定往後繼續朝助人的方向走。」

疫情期間畢業,就業前景陷迷霧,後見大學招聘助理學生事務主任:「主責帶學生參與義務工作,完全切合我的期望。」獲聘至今一年半,帶領的活動體現其初衷,其一關於生死教育,意念延伸自上述他參與的計劃,安排學生協助長者拍攝遺照、製作人生紀念冊,為告別準備。活動獲參加者及外界的正面回響,他振奮的說:「既啟發學生服務社群,我也要親赴前線參與,同時幫助到兩批人,而自己亦多了角度去思考長者服務的面向,受益不少。」

活動巧剪裁 促進歸屬感

帶領學生走進社群,領導能力也源自大學。2020年當選學生會會長,雖屬校內服務,卻有機會處身管治平台,反映學生的聲音,實戰體驗難能可貴:「與大學高層開會,我要克盡作為學生代表之責,雙方關係如何拿捏,很深奧,我的溝通技巧改進了不少。」當中的尖銳點是2021年大學重新命名,他必須表達學生的異議,卻仍有學生不滿其表現:「只能頂住壓力去做,練就了抗壓能力。」

宇杰承認早期對大學感「不屑」,隨着了解,釋除誤解,發現天外有天,他感謝大學讓自己有不同機會去探索。當天的反對派重返母校服務,他說:「感覺奇妙!轉換了身份,會思考可以為大學、為學生多做點甚麼!」由學生到職員,他也是校友、學兄:「自己的優勝處是了解學生的想法、期望,知道怎樣把最好的給予他們。」他構思的活動,盡量放手讓學生發揮創意,並鼓勵他們對外分享,從中學習,當取得美滿成果,自能強化學生的向心力:「希望義工活動可以成為都會大學標誌性的傳統,從而促進學生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