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公大人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前期通訊 2020年1月號 《校友零距離》: 公大人

馬學駿(Stephen)是資深註冊社工,多年來從事青少年就業導向及培訓工作。2008年,他打算為事業寫下頓號,思索未來方向,正值震撼全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他立即義不容辭,以義務社工身份前赴災區,為災民提供心理支援。

重整心靈 再思生命

在當地最大災民安置點 — 四川綿陽九洲體育館,擠滿了上萬痛失親人的災民。「很多人沒好好釋放壓力,甚至在災後兩三星期也沒好好大哭一場。」Stephen利用社工專業為倖存者提供心理輔導,為逝者舉辦追悼會,幫助災民正視傷痛,走出陰霾。

多次出入汶川,Stephen將對生命的感悟撰寫成《生命行者 —「生死教育」教材套》,以死論生:「生命何時終結我們未必知道,故此我們要好好把握生命每刻。」動筆時他正修讀本校的教育碩士課程,將所學融入其中。「修讀教育課程原是為了讓教學工作更紥實,及後撰寫教材套,我選用了課程教授的知識,包括『建構主義』和『敘事治療』,使教材更具理論基礎。」這套教材現成為中小學生死教育的常用參考材料。

生命教育 助人自助

汶川之旅後,Stephen先後與志同道合的友人籌辦不同組織傳遞自己的信念。他成立「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透過戶外歷奇活動教導年青人了解生命;2015年尼泊爾7.8級大地震後,他與朋友發動籌款,協助當地山區備受忽略的達利特低種姓貧民搭建臨時居所。「其後行動發展至協助災民興建永久房屋。為達到助人自助,受助戶需協助另一個家庭興建房屋和回饋部分政府資助。」項目最後超額完成,圓滿結束。

探索情緒管理 推廣創新教育

進出災區,為災民紓解傷痛,對處理壓力和管理情緒有更深領會。這位不被固有想法規範的社工兼教育碩士,近年當上「全職父親」,與同為社工的太太探索出「共學」和「靜心」兩種創新的幼兒教育方法。「幼兒靜心的概念,是嘗試引導零至三歲的小孩學習覺察和冷靜面對自己的情緒。」他們沒有讓女兒上學前預備班和坊間的遊戲班,卻在日常教養中領略出一套「共學」的理念。「慢慢我們聚集了一群觀點相近的家長,通過集體家庭活動,發展出共同教養孩童的想法。」他倆透過社區工作坊推廣理念,逐漸得到認同。其創立的「幼兒靜心」平台最近更獲得贊助,定時舉辦工作坊,鼓勵更多人關注兒童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