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專題研究

首頁 入學申請 Course Guide 翻譯專題研究

本《學科指南》乃本科使用的最新版本,可作參考之用,惟部分章節在本科再開辦時或會有所修訂。

TRAN A453C

翻譯專題研究

TRAN  A453C“翻譯專題研究”是一個高級程度的翻譯科目,目的是讓你獨力完成長篇的翻譯作業,修讀時間為兩個學期,學分值為十學分。修讀本科前,學員必須先在語言與翻譯文學士或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修畢至少120學分。有興趣選修商業或法律範疇的學員,必須先修畢TRAN A351C“實用翻譯1(法律及商業)”並取得及格成績;而有興趣選修公共行政或傳播媒介範疇的學員,則必須先修畢TRAN A352C“實用翻譯2(公共行政及傳播媒介)”並取得及格成績。

本指南的作用是介紹本科的宗旨和內容,指導你如何修讀本科。本指南也提供有關導修課和成績評核的資料。

本指南包括的內容如下:

  • 本科簡介
  • 本科的宗旨
  • 本科的目標
  • 本科教材
  • 修讀本科的建議
  • 輔學服務
  • 本科成績評核
  • 學習進度表

修讀本科前,請先仔細閱讀本指南,對本科內容、特點、學習進度、導修課的安排與成績評核的要求,先有大體的了解,然後再依指南所示,對自學、導修和成績評核所需的時間,作出適當的安排。本校將為你提供適當的教材和輔導,幫助你修讀本科。

本科修讀內容包括兩部分,分別是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部分)和專題翻譯(以下簡稱專題部分)。指引部分主要介紹撰寫譯文評析報告和準備口述報告兩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專題部分則分別介紹商業(促銷文稿)、公共行政(報告書)、法律(判詞)和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這四個範疇所使用的語言及其特色,並闡述這幾類文稿的翻譯程序、方法和技巧。

你要在商業、公共行政、法律和傳播媒介這四個範疇中選修其中一個,通過教材以及導師的輔導,翻譯兩篇共長約4,000– 5,000字的指定文稿(原文計),包括英譯中及中譯英。完成翻譯後,你須就其中一篇譯文提交一份長約3,000字的書面報告,分析翻譯過程中的翻譯問題和處理方法。最後在學期完結時,你須把所有譯文的重點作一口述報告,並回答主考員的提問。本科希望幫助你通過翻譯長篇文稿的實踐練習,以及綜合各種翻譯理論來評析譯文的訓練,進一步掌握翻譯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知識。

本科會在每個學年提供兩類不同的專題翻譯,學員可選修其中一個。本學年供學員選修的範疇是法律(判詞)和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

本科旨在加強你的中英語文知識,幫助你掌握漢英、英漢的翻譯技巧,並提高你在某個特定專業範疇中翻譯中、英文長篇文稿的能力,以期最終達到理想的專業翻譯水平。

修讀本科後,你應能:

  • 分析促銷文稿、報告書、判詞或新聞專題報道的文體風格和語言特點;
  • 針對其中一類文稿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
  • 在翻譯過程中,依循適當的步驟翻譯原文;
  • 綜合各種翻譯技巧和知識,譯出符合專業翻譯水平的文章;
  • 以書面報告和口述報告的形式,歸納在翻譯過程中應用到的翻譯原理與技巧,並批判地審閱和評估當中的翻譯問題和處理方法。

本科分別為你和導師提供適當的資料,以幫助你們預備以及完成指定的專題翻譯作業。本科的學習材料包括:

  • 學科指南
  • 修讀內容
  • 專題翻譯作業
  • 指定讀物
  • 參考書目

學科指南

學科指南的作用是介紹本科的特點和內容,指導你如何修讀本科。學科指南也提供有關輔學服務和成績評核的資料。

 

修讀內容

本科修讀內容包括指引和專題兩部分。指引部分是為協助你完成書面報告和口述報告而設,而專題部分則針對各個相關範疇的專題翻譯作業而編寫。你要修讀指引部分以及在四個範疇中選修其中一個。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報告指引部分:書面報告與口述報告指引

專題翻譯部分:

  • 商業(促銷文稿)
  • 公共行政(報告書)
  • 法律(判詞)
  • 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

每個部分均設有活動及測試題。

 

專題翻譯作業

本學年兩個專題翻譯作業的選材如下:

法律(判詞):英譯中的文稿主要取材自英國法律彙編裡的法官判詞,而中譯英則以本港高等法院的判案書或內地人民法院的判詞作題材。

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英譯中的長篇文稿主要選自國際新聞雜誌,而中譯英的文稿則主要選自本港的新聞雜誌。題材涉及國際新聞、社會時事、政治、科技、政論等專題報道。

 

指定讀物

本科的內容以學員個別完成翻譯作業為主,因此並沒有指定的教科書。然而,為了配合你學習上的需要,本科會為你提供一些指定讀物,這些讀物均選錄自不同的文獻。

 

參考書目

下列書籍及期刊會在修讀內容內提及,目的是為你提供多元化的參考材料。你可在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借閱。

 

翻譯理論

金隄(1998)《等效翻譯探索》(增訂版)。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吳新祥、李宏安(1990)《等值翻譯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主編(1997)《中國翻譯詞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胡功澤(1994)《翻譯理論之演變與發展—建立溝通的翻譯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陳德鴻、張南峰編(2000)《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劉宓慶(1997)《文體與翻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劉靖之主編(1981)《翻譯論集》。香港:三聯書店。

羅新璋(1984)《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局。

黎翠珍主編(1996)《翻譯評賞》。香港:商務印書館。

《中國翻譯》。北京: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刊。

《翻譯季刊》。香港:香港翻譯學會。

《翻譯學報》。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Bassnett, S.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Bell, Roger T.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Chan, S. W. & Pollard, D. E. (1995). 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Jin, D. & Nida, E. (1984). On translatio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Beijing: Zhongguo Duiwai Fanyi Chuban She.

Lefevere, A. (ed.) (1992).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cNaughton, W. (1993). Translation studies in France. In Working papers in languages & linguistics No. 5 (pp. 45–62).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Nida, E. A. & Waard, J. D.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Rener, F. M. (1989).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 translation from Cicero to Tytler. Amsterdam: Rodopi.

Schutle, R. & Biguenet, J. (eds.) (1992).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nell-Hornby, M.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 Benjamins Pub. Co.

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 Translation. Bonn: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

Meta. Montreal: Presses de l' Universite de Montreal.

Transl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Translation Center.

TranslationReview. Richardson, Tex.: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漢英語文研究

中國譯協《中國翻譯》編輯部(1986)《論英漢翻譯技巧》。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肖君石(1982)《漢英英漢翻譯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相周(1979)《英漢翻譯中的語法問題》。福建:福州人民。

孫述宇、金聖華編(1981)《英譯中:英漢翻譯手冊》。台北:聯經。

思果(1987)《翻譯研究》。台北:大地出版社。

陳定安編著(1996)《英漢修辭與翻譯》。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定安編著(1997)《英漢比較與翻譯》。香港:商務印書館。

戚雨村(1992)《語言對比與文化對比》。載於王福祥編《對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楊曉榮(2000)《從譯“字”到譯“意”—漢英翻譯中一個基本視點的轉移》。載於劉靖之、林戊蓀、金聖華主編 《翻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翻譯學會。

黃宣範(1978)《中英翻譯:理論與實踐》。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國彬(1996)《翻譯途徑》。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潘文國(1997)《換一個眼光如何?—關於漢英對比研究的宏觀思考》。載於《外語研究》第一期,7–8頁。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Chao, Y. 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Jin, D. & Nida, E. (1984). On translatio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Beijing: Zhongguo Duiwai Fanyi Chuban She.

Okurowski, M. E. (1986). Lexical cohesion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法律(判詞)

朱定初(2000)《美國法律新詞試譯》。載於《中國翻譯》第四期。

姜劍雲(1995)《法律語言與語言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

馮華健(1997)《香港的雙語法律制度》。載於《法學家》第五期。

蘭溪(1986)《法律語言研究現狀》。載於《語文導報》七月。杭州大學中文系。

金朝武、胡愛平(2000)《試論我國當前法律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載於《中國翻譯》第三期。

李鳳翔、孫東東( 1995 )《法規類文本的翻譯應注意精確性》。上海:上海科技翻譯。

孫膺傑、王洪才主編(1982)《相近、易混法律詞語析解》。長春:群眾出版社。

鄭玉波(1985)《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

石志泉原著、楊建華增訂(1982)《民事訴訟法釋義》。台北: 三民書局。

蔡墩銘(1981)《刑法各論》。台北:三民書局。

Chen, A. H. Y. (1985). 1997: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in Hong Kong. Hong Kong Law Journal, 15 (1), 19–47.

Faulk, M. & Mehleer, I. M. (1994). The elements of legal writing— a guide to the principles of writing clear, concise, and persuasive legal documents. New York: Macmillian.

Nihal, J. (1996, November 13). The law's meaning must not be distorted in the rush for bilingualism. Hong Kong Standard.

Reobuck, D. & Sin, K. K. (1993). The ego and I and Ngo: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mmon law into Chinese. In Wacks, R. (Ed.). Hong Kong, China and 1997: Essays in legal the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Sarcevic, S. (1989). Conceptual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in the field of la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2 (4), 277–293.

Sarcevic, S. (1985). Translation of culture-bound terms in laws. Multilingua. 3, 127–133.

 

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

《世界知識年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姜慶堯(1969)《新聞英語編譯實務》。台北:水牛出版社。

余也魯(1981)《從“傳理”論新聞翻譯》。載於劉靖之主編《翻譯論集》。香港:三聯書店。

張健編(1994)《新聞英語文體與範文評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黃國彬(1996)《狂瀾難擋—談傳媒的誤譯》。載於《翻譯途徑》。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新聞翻譯:香港新聞機構裡的翻譯工作( 1990 )〔錄音資料〕。香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

劉新麟(1986)《漫談新聞翻譯》。載於《中國翻譯》第三期,34–36頁。

賴蘭香(1997)《傳媒中文寫作》。香港:中華書局。

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riedlander, E. J. (2000). Feature writing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New York: Longman.

Ho, W. K. (1995). Media translating. In Chan, S. W. & Pollard, D. E. (Eds.). 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Rivers, W. L. (1988). Writing for the media.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本科的修讀內容有別於你以前在本校修讀過的學科;本科的核心並不是修讀單元,而是專題翻譯作業,指引部分和專題部分都是為了協助你完成作業而設的。因此,修讀本科的方法與你之前所用的不盡相同,以下是修讀本科的一些建議:

  1. 本指南末提供了一個學習進度表,你可以參考這個進度表來研習。此外,你會收到一份列明導修課及日間講論會的時間表,請盡可能出席所有導修課及講論會。
  2. 按照本指南的學習進度表,你在第一至第六週會修讀指引部分和專題部分。這樣安排是希望你在動手翻譯之前,先了解書面報告和口述報告的要求,以便及早開始準備,並且掌握文稿的語言特色和翻譯技巧。你實際做翻譯和報告的時候,應該經常翻閱這兩部分的內容,以作參考。
  3. 閱讀指引部分和專題部分的時候,你會遇到一些活動和測試題,請你務必認真完成,然後才研習下去。
  4. 完成指引部分或專題部分後,請重溫該部分的內容。若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教導師。
  5. 收取經批改的作業一、二和三、四後,你要檢查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閱讀導師的評語,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請向導師求教。導師的評語對你完成作業有極大幫助,因為你可以借助這些意見來改善你的翻譯作業。你應該參考導師的評語來修改譯文,以求盡善盡美。
  6. 在準備書面報告和口述報告時,除了重溫作業、導師的評語以及你在翻譯過程中摘下的筆記外,你也要重溫指引部分的相關內容。

修讀本科,你需要有很強的自律性和耐性。本指南和各部分教材給你提供的是一些方向性的指引,至於具體落實的工作,例如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翻譯問題時,可以翻閱什麼資料來幫助自己更深入地探討有關問題,選擇什麼報告題目,怎樣擬訂書面報告的提綱,又或怎樣編寫口述報告的內容等等,你都要把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獨立思考,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門路。因此,我們建議你除了按照本指南編訂的學習進度表,定期閱讀指定的修讀內容和完成各部分文稿的翻譯作業之外,你還應該主動爭取閱讀的機會,配合自己有興趣研究的課題,在本指南的參考書目中選擇適當的參考資料來研讀,務求鞏固自己在翻譯理論和實踐技巧兩方面的知識。此外,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學習的速度,編訂閱讀計劃表和工作進度表,目的是要鞭策自己循序漸進,按照計劃努力不懈地工作,以完成本科要求的專題翻譯作業和報告作為最終目標。

由於翻譯文稿是本科的重要環節,以下提供一些關於翻譯長篇專題文稿的建議:〔參見金隄(1984)'Translation procedures' in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59–167頁〕

  1. 在著手翻譯整篇文稿之前,你必須首先閱讀整篇文稿起碼兩次,才開始翻譯。你可以首先把整篇文稿閱讀一遍,了解整篇文章的大要,然後再讀另一遍,深入地理解各部分細節的內容。由於一篇長篇文稿的各部分內容大都是互相關連的,前文提到的內容可能會在下文加以解釋或會在文末再次提及,以呼應主題。因此,即使是翻譯長篇文稿起首的一千字,你還是需要先把整篇文稿仔細閱讀數遍,掌握全文大要才落筆翻譯,這樣你才會感到得心應手。
  2. 你應該多搜集有關的背景資料,加深自己對有關課題的認識。例如,你翻譯的一篇雜誌文稿,主題是有關“環境保護”,你可以在近日的報章、互聯網或其他刊物中搜集有關的資料,並對原文的目的、原文的語言特點、原文讀者的背景和對原文的反應、雜誌的立場取向、譯文對象等因素先作概略的分析,這些預備工作,能夠幫助你更深入地掌握原文要義,選擇適當的詞彙傳遞原文的訊息。
  3. 你所翻譯的文稿,必須修改多次,才會漸臻完善。即使你譯藝精湛,也不能急不及待以一次的草稿便完成一篇文稿的翻譯工作。你必須把起草的初稿,多番修改,雕琢潤飾,才能把細緻的內容準確地傳遞出來。一般而言,你必須把翻譯初稿,最少修改兩次,才能使譯文通順達意。
    • 在最初起草的階段,你可自由快速地把你對原文理解的內容粗略地表達出來。你須把著眼點盡量落在一個段落上(兩三句至一小段)而不是個別句子的意思上,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掌握全文大要。
    • 完成初稿後,你可以把草稿放下數天,然後再拿起來重讀一遍,把草稿修改一次。第一次修改的著眼點要落在細節的內容上,力求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然後你可以把稿件又再放下,幾天後再作另一次修改。
    • 第二次修改稿件的著眼點可以落在譯文的遣詞用字方面,你可以把稿件誦讀一遍,留意文筆是否流暢通順,遇到詰屈聱牙的地方,必須作適當的修改,以求文句自然通達。
  4. 為了方便修改譯稿,建議你把譯稿文字輸入電腦,把有關資料儲存於電腦檔案中。你提交給導師的各份譯文作業, 必須以電腦列印。每次收到作業的評語後,你也須把更改的譯文在原先的電腦檔案中作有關的修改,以備最後把整篇修改妥當的譯文交給導師,並附載在書面報告的附錄部分,作為翻譯書面報告的部分資料以及預備口述報告的用途。(請注意,書面報告也須以電腦列印。)

本科提供導修課、電話導修以及日間講論會等輔學服務,以協助你完成指定的翻譯作業。

 

導修課

本科設有十堂導修課,每次兩小時,合共二十小時,幫助你完成指定的作業。

兩個學期各設有五堂導修課,都集中在各學期開首的三個月內舉行。導修課的目的,是讓導師與學員討論翻譯指定文稿時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你收到導師就首次翻譯作業所給予的評語後,便須獨自完成餘下的文稿翻譯。

 

日間講論會

由於本科要求完成的翻譯作業有一定難度,你在學習上或許會感到吃力。為了幫助你應付本科的需要,本科特別設有合共最多四次日間講論會,讓你與導師、翻譯專家或學者一起研討有關翻譯方法和技巧的課題,並給你提供有關書面報告以及準備口述報告的指引。

本科要求你翻譯兩篇共長約4,000–5,000字的指定文稿(以原文計),包括英譯中及中譯英。每學期的翻譯習作分兩次完成,第一次作業是翻譯原文開首約1,000字,第二次作業則翻譯原文餘下的部分。完成了長篇文稿的翻譯後,你還須就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作更深入的剖析,用中文或英文撰寫一篇約3,000字的翻譯書面報告,並在期終作一口述報告。(詳情請參閱報告指引部分。)

請注意,你必須完成全部六份作業以供評分之用。本科總成績由以下兩項分數計算而得:

  • 平時作業總分(佔學科總成績的40%)

作業一、二、三、四的總成績會計算為平時作業總分,倘若你欠交其中一份,則會失去平時作業總分的25%。各份作業佔平時作業總分的比重如下:

  所佔百分比
作業一(翻譯英文文稿開首約1,000字) 25
作業二(翻譯英文文稿的餘下部分) 25
作業三(翻譯中文文稿開首約1,000字) 25
作業四(翻譯中文文稿的餘下部分) 25
  • 考試總分(佔學科總成績的60%)

作業五、六的總成績會計算為考試總分,這兩份作業必須全部繳交,並取得及格的成績,否則學科總成績會評為不及格。兩份作業佔考試總分的比重如下:

  所佔百分比
作業五(用中文或英文撰寫約3,000字書面報告) 50
作業六(口述報告) 50

口述報告將由兩位主考員負責評核。各學員的口述報告將會錄音,以方便存檔。

本科為期36週,你平均每週需用5小時來修讀及完成作業。為方便你分配時間,以下提供一個學習進度表:

 

週數修讀內容導修課成績評核
4書面報告與
口述報告指引
1 
16法律:
判詞(英譯中)
傳播媒介:
新聞專題報道
(英譯中)
2 
3作業一
4 
5作業二
16法律:
判詞(中譯英)
傳播媒介:
新聞專題報道
(中譯英)
6 
7作業三
8 
9作業四
10 
 作業五
  
 作業六
總計:36週 10次六份作業

本科的報告指引部分由伍燕玲小姐編撰,法律(判詞)由李育明先生編撰,傳播媒介(新聞專題報道)由曾振邦先生編撰。

伍燕玲小姐早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獲取英國語文學士,其後在香港大學獲取高級心理學文憑,又在香港城市大學獲取翻譯及傳譯碩士。伍小姐為香港翻譯學會的永久會員,曾任香港都會大學導師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系助教。

李育明先生於香港城市大學獲法律及語言碩士,為英國語言學會會員,以及香港翻譯學會永久會員。具多年法律翻譯工作及教學經驗,工餘在大專院校擔任傳譯及翻譯導師,現職高級法庭傳譯主任。

曾振邦先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取文學士及文學(翻譯)碩士學位,其後於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為英國語言學會會員。曾先生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客座講師、香港都會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外課程導師,具豐富翻譯經驗。

本科是一門結合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高級程度科目,你必須在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兩方面,不斷深入學習,鞏固基礎。在實踐的層面,你必須不斷磨練文字功夫,力求超越自己原來的水平。在理論的層面,你需要廣讀博覽,對翻譯理論涉及的各種課題,都有概括基本的認識。此外,你還需融會貫通,把有關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翻譯工作之中,以分析和解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各樣難題。

了解本科嚴格的要求之後,你或許會有點恐懼,不知自己能否應付各樣工作。但你不用太擔心,本科的教材會給你明確指引,而且對於你要閱讀的資料和探究的課題,都有概括的介紹,你只要循序漸進,孜孜不倦,最終必定能夠抵達目的地。其實,課程難度愈高,收穫也愈大。當你順利修畢本科後,你會驚嘆自己真的能夠突破極限,跨越重重難關,最終完成一件艱辛的工作。因此,不用擔心,只管前進,就從閱讀本指南開始,踏出第一步,以走畢全程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