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材包括:
學科指南
學科指南旨在介紹本科的內容和學習特色,指導你如何修讀本科。同時,學科指南會提供有關導修課和成績評核的資料。
修讀單元
本科設十個修讀單元。每單元包括緒言、導論、內文、學習活動、測試題、摘要、測試題參考答案、參考書目等。現臚列各單元名稱如下:
單元一 比較文學總論及發展綜述
單元二 比較文學的研究範疇
單元三 影響研究
單元四 媒介學與形象學
單元五 文類學與比較詩學
單元六 主題學(一)
單元七 主題學(二)
單元八 主題學(三)
單元九 闡發研究
單元十 跨學科研究
指定教科書
本科不設教科書。
指定讀物
本科會根據各單元的學習重點,選取一些篇章作為指定讀物, 補充相關的內容,以輔助學員學習。這些指定讀物會分別在各修讀單元中列明。
電子圖書館“指定參考資料”
本科部分指定讀物摘自電子書或電子期刊,存放於電子圖書館。要讀取這些讀物,請到本校電子圖書館,點選“指定參考資料”,登入後閱讀版權限制說明,按“接受/同意”,然後輸入學科編號或關鍵字搜尋讀物。
參考書目
除指定讀物外,每個單元均會列出相關的參考書,利便學員延伸閱讀。主要的參考書籍臚列如下:
中文書目
比較文學教程
胡亞敏:《比較文學教程》(修訂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樂黛雲:《比較文學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比較文學史
范伯群、朱棟霖編:(1993)《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國文學作品選集
張曼儀等編:《現代中國詩選:一九一七—一九四九》,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4。
楊牧、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9。
劉紹銘、黃維樑編:《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一九一九— 一九四九》,香港:友聯出版社,1989。
比較文學論著
于永昌、廖鴻鈞、倪蕊琴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古添洪、陳慧樺編:《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組編:《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朱維之、方平等:《比較文學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李達三、羅鋼編:《中外比較文學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李標晶、黃愛華:《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長沙:岳麓書社,2000。
李今:《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三四十年代.俄蘇卷》,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李憲瑜:《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三四十年代.英法美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孟華:《伏爾泰與孔子》,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周英雄、鄭樹森編:《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周發祥:《中外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金絲燕:《文學接受與文化過濾:中國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接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高利克,馬立安著,伍曉明、張文定等譯:《中西文學關係的里程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張隆溪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張隆溪、溫儒敏編:《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
連燕堂:《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近代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楊武能:《歌德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樂黛雲:《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樂黛雲、王寧編:《西方文藝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樂黛雲、張輝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鄭樹森:《文學因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錢林森:《光自東方來: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邁納,厄爾著,王宇根、宋偉傑等譯:《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研究劄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謝天振:《譯介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顧國柱:《新文學作家與外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英文書目
Aldridge, A O (1986) The Reemergence of World Literature: A Study of Asia and the West,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Chow, R (1991)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Minnesota and Oxfor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awson, R (1967) 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eny, J J (ed.) (1980)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and Strateg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egel, R E and Hessney, R C (1985)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uang, A C Y (2009) Chinese Shakespeares: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ost, F (1974)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dianapolis and New York: Pegasus.
Lee, L O (1973)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g , M (1988) The Russian Hero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am, K K (1984) “Ibsen in China: Reception and influence”,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am, K K (ed.) (2001) Soul of Chao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ao Xingji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ay, W, Chou, Y and Yuan, H (eds) (1980) Chin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