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 x 專業
不單Brian,其他幾位受訪者也在義工服務中運用護理的專業知識。Kelvin近年主力參與青年義工服務,到中學教授和帶領與護理學相關的課程和比賽,並與學生分享臨床所見所聞。除了基本的護理知識,他的精神科護理專業背景亦派上用場:「有些失眠或因學業及家庭壓力而不開心的學生會主動打電話,甚至寫『千字文』給我,正正體現了工作的專業如何對我的義工服務有所幫助。」
至於Queenie,護士的專業提升了她義務工作的層次。她憶起當初加入護士行列時,曾帶領一組小四至小六學生進行義工服務。事前,她先為學生講課,講解認知障礙症的知識,包括患者面對的語言運用和記憶力情況,以及與適當的溝通技巧,再帶領他們及其家長,如「三代同堂」般到認知障礙症日間中心進行服務。她分享:「以前家居探訪時我們只懂問:『吃了飯嗎?精神好嗎?睡眠夠嗎?』,但在這次服務過程中,我們不但能表達社區對『老友記』的關愛,家長和小朋友亦能認識何謂認知障礙症。成為護士後,我們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參與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
雖然Queenie 現已退下護士前線轉執教鞭,但她多年來的堅持和專業精神,使她獲得不同獎項嘉許,包括義務工作發展局的「專業人士義工服務嘉許計劃」金獎和紫荊領袖義工獎,以及名列城市女青年商會主辦的「全港時尚專業女性選舉」十位得獎者之一。外界的認同是她繼續往前的動力:「使我印象最深刻是紫荊領袖義工獎,獲獎的都是專業人士。我把獎座放在家中當眼處提醒自己,以專業知識提供義工服務跟當護士一樣重要。」
義工交叉點
因學業繁重而掙扎要否暫停義工服務的Penry亦有請老師Queenie指點迷津。他說:「那時我花上不少時間參與青年發展的義務工作,學業又需要投放很多時間,感到有點吃不消和迷惘。」Queenie與他分享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處境,替他分析放棄與繼續的得失,讓他自行思考。Penry慢慢領悟到:「義工不只是幫助別人,自己也能有所得着,例如自己的溝通技巧進步了不少,在服務中亦可練習護理技巧。」最終他決定留下來。
他的師兄Kelvin初入職場時的經歷,引證了Penry這番領悟。「那時入職護士未滿一年,便遇上有病人不省人事。幸而在義工服務中累積了施行心肺復甦法的經驗,讓我有信心進行搶救程序。」助人,同時也自助。
讓愛流轉
當義工和當護士的精神同出一轍,也是要與他人分享愛。Queenie憶起早年曾探訪一名失明的獨居長者,炎夏之中,長者只依賴一台風力微弱的座地風扇。其實這困境只要買一部風扇便能解決,但她希望感染社會上更多人關心有需要的人,因此嘗試在網上徵求二手風扇。事情的發展令她喜出望外:有人回應說剛送走了二手風扇,但願意捐出一部全新的。風扇送達後,原本不大支持她參與義工服務的爸爸知道她不會安裝,竟提出陪同她前往長者的家裝上。她解釋:「爸爸認為我當護士已夠忙碌的了,不理解我為何還要投放那麼多時間在志願服務上。那次以後,他終於明白我為何要這樣做。」
曾在救援前線衝鋒陷陣、近年集中義工培訓的Brian則認為:「縱使看似微小的角色,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我曾替一個機構組織單車急救隊。單車徑很多意外發生,若能即時處理,能夠減少召喚救護服務對醫療系統造成的壓力。」
服務大眾不在乎一己之力。四位都大護理都相信,身體力行的意義在於推動更多人加入義務工作,集合眾人的力量,讓愛流轉。
受訪者
關靜文,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護理學學士畢業生、臨床科學博士生
李煒嵐,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三年級學生
蘇湧龍,護理學榮譽學士(精神科)畢業生
黃傑,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