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護理人 實踐志願服務精神 
都大護理學系校友及學生

公共事務處 都大護理人 實踐志願服務精神 都大護理學系校友及學生

都大護理人 實踐志願服務精神 
都大護理學系校友及學生

“成為護士後,我們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參與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
“縱使看似微小的角色,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靜文,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護理學學士畢業生

黃傑,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畢業生

醫療護理是以人為本的行業,都大護理及健康學院常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義務工作,培養學生對大眾的關愛。除了學院安排的活動以外,不少師生校友也活躍於校外的志願服務。

機緣巧合的起點

畢業於本校、及後回校執教的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關靜文(Queenie),自少年開始投身香港紅十字會的義工服務。訪談中發現,無獨有偶,黃傑(Brian)、蘇湧龍 (Kelvin) 和李煒嵐(Penry)亦在中學時開始接觸義務工作。

Queenie升中時,小學友好相約一起加入校外的紅十字青年團,怎料她報名後,朋友沒有兌現承諾。縱然如此,她認為既然加入了,不想輕言放棄,轉眼堅持了二十載。Brian表示年少時沒有太多娛樂,在中二那年與一班同學一起加入民眾安全服務隊少年團,漸漸養成參與義工服務的習慣。Kelvin則於中一學校分配課外活動時,獲安排加入香港紅十字會,而年資最淺的Penry亦於中一選擇課外活動時加入同一團體,不經不覺亦服務了九年。

難忘海外義工體驗

義工服務把Brian帶到世界各地。2013年,他離開繁忙的手術室護士崗位,成為教學人員,騰出空檔參與義務境外救援服務。他最深刻的經歷是於2017–18年緬甸若開邦羅興亞人流徙期間,到孟加拉接壤緬甸一間由芬蘭紅十字會和挪威紅十字會設立的災區醫院,擔任義務手術室護士。他回憶:「這個過程充滿挑戰,畢竟醫院的設計不是傳統醫院模式,我們要在帳篷內進行手術,在器材及醫療物資短缺下構思創新的方法,例如將廢棄物品或有用物資改造成醫療器材,以幫助病人。此外,由於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合作,我們必須克服文化差異,才能成功提供有效醫療服務。」

義工 x 專業

不單Brian,其他幾位受訪者也在義工服務中運用護理的專業知識。Kelvin近年主力參與青年義工服務,到中學教授和帶領與護理學相關的課程和比賽,並與學生分享臨床所見所聞。除了基本的護理知識,他的精神科護理專業背景亦派上用場:「有些失眠或因學業及家庭壓力而不開心的學生會主動打電話,甚至寫『千字文』給我,正正體現了工作的專業如何對我的義工服務有所幫助。」

至於Queenie,護士的專業提升了她義務工作的層次。她憶起當初加入護士行列時,曾帶領一組小四至小六學生進行義工服務。事前,她先為學生講課,講解認知障礙症的知識,包括患者面對的語言運用和記憶力情況,以及與適當的溝通技巧,再帶領他們及其家長,如「三代同堂」般到認知障礙症日間中心進行服務。她分享:「以前家居探訪時我們只懂問:『吃了飯嗎?精神好嗎?睡眠夠嗎?』,但在這次服務過程中,我們不但能表達社區對『老友記』的關愛,家長和小朋友亦能認識何謂認知障礙症。成為護士後,我們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參與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

雖然Queenie 現已退下護士前線轉執教鞭,但她多年來的堅持和專業精神,使她獲得不同獎項嘉許,包括義務工作發展局的「專業人士義工服務嘉許計劃」金獎和紫荊領袖義工獎,以及名列城市女青年商會主辦的「全港時尚專業女性選舉」十位得獎者之一。外界的認同是她繼續往前的動力:「使我印象最深刻是紫荊領袖義工獎,獲獎的都是專業人士。我把獎座放在家中當眼處提醒自己,以專業知識提供義工服務跟當護士一樣重要。」

義工交叉點

因學業繁重而掙扎要否暫停義工服務的Penry亦有請老師Queenie指點迷津。他說:「那時我花上不少時間參與青年發展的義務工作,學業又需要投放很多時間,感到有點吃不消和迷惘。」Queenie與他分享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處境,替他分析放棄與繼續的得失,讓他自行思考。Penry慢慢領悟到:「義工不只是幫助別人,自己也能有所得着,例如自己的溝通技巧進步了不少,在服務中亦可練習護理技巧。」最終他決定留下來。

他的師兄Kelvin初入職場時的經歷,引證了Penry這番領悟。「那時入職護士未滿一年,便遇上有病人不省人事。幸而在義工服務中累積了施行心肺復甦法的經驗,讓我有信心進行搶救程序。」助人,同時也自助。

讓愛流轉

當義工和當護士的精神同出一轍,也是要與他人分享愛。Queenie憶起早年曾探訪一名失明的獨居長者,炎夏之中,長者只依賴一台風力微弱的座地風扇。其實這困境只要買一部風扇便能解決,但她希望感染社會上更多人關心有需要的人,因此嘗試在網上徵求二手風扇。事情的發展令她喜出望外:有人回應說剛送走了二手風扇,但願意捐出一部全新的。風扇送達後,原本不大支持她參與義工服務的爸爸知道她不會安裝,竟提出陪同她前往長者的家裝上。她解釋:「爸爸認為我當護士已夠忙碌的了,不理解我為何還要投放那麼多時間在志願服務上。那次以後,他終於明白我為何要這樣做。」

曾在救援前線衝鋒陷陣、近年集中義工培訓的Brian則認為:「縱使看似微小的角色,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我曾替一個機構組織單車急救隊。單車徑很多意外發生,若能即時處理,能夠減少召喚救護服務對醫療系統造成的壓力。」

服務大眾不在乎一己之力。四位都大護理都相信,身體力行的意義在於推動更多人加入義務工作,集合眾人的力量,讓愛流轉。

受訪者
關靜文,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護理學學士畢業生、臨床科學博士生
李煒嵐,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三年級學生
蘇湧龍,護理學榮譽學士(精神科)畢業生
黃傑,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