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推動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都大放眼未來,擁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日常運作中貫徹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致力把環境足印減至最低,並積極為社會福祉帶來更多正面的影響。

日常運作貫徹綠色環保理念

管都大位處密集城市,但我們努力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納入日常運作和建築設計中,尤其重視節能。本校簽署了由環境及生態局和機電工程署訂立的節能約章,承諾遵守一系列節能協定,並不斷優化基建設施,以提高整體能源績效。

都大在採購程序中也堅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盡量選購可重用、耐用和不會危害環境的物品。我們亦要求校園餐飲服務供應商以食品的可持續性為首要考慮,包括增加健康食品的種類,並提供誘因讓顧客可選擇較細分量的餐品。在運輸方面,我們正陸續以電動車取代大學車隊中的傳統汽車,並在校園停車場增設充電站。我們也提升了使用電子教材的比例,並大力推行行政管理程序電子化,以大幅減少紙張的消耗。

大學與承包商就廢物處理互相協調,以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目前,校園內有40個收集紙張、鋁材、塑膠和玻璃樽的回收箱,本校也逐步停止供應塑膠樽裝水,校內餐飲店亦不再提供即棄塑膠餐具。

隨着都大的校園規模不斷擴大,我們也將可持續發展科技和再生能源選項融入校內建築設計中,致力使所有新建築項目達至最高的綠色評級標準,例如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綠建環評新建建築」鉑金評級。

下表列出都大最近及定期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所獲的認可及嘉許:

註釋:
MC = 正校園
JCC = 賽馬會校園
IOH = 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

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研究

都大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下設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專注於研究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議題,成果切合實際需要。

都大近期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包括:透過實時監測廚餘和廢水污泥在「厭氧共消化」過程中的代謝活動,生產更多再生能源;開發環保海堤材料,提升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研發嶄新的土壤–植物系統改良方法,以減少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應對全球健康問題。本年報第四章刊載更多此等研究項目的詳情。

為全民提供可持續發展教育

自2021年起,「大學核心單元」成為都大學位課程的必修要求,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及個人價值觀,包括關心他人和致力貢獻社會進步的心志。其中「社會責任」與「創業心態及可持續發展領導」兩個學科,特別聚焦個人層面的可持續發展。

本校部分學術課程更環繞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議題而設計,包括:

都大亦為普羅大眾攝製一連十集的《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實踐》電視節目,於星期日在無綫電視明珠台《知識新天地》節目中播出,從而提升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幫助大眾了解此議題與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關係。節目邀請不同行業的專家每週陸續登場,闡述個別行業如何制訂和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投入社區服務 承擔社會責任

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取向終究來自個人的責任感和承擔。都大一直通過開展社區參與項目,提高教職員和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承擔,例如「長者家居安全──足不可失」社區健康活動、「親子教育多面睇」系列講座和家長教育工作坊、「Me&U關懷社區服務計劃」和「香港最佳老友──智障人士友伴同行計劃」等。以上及其他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健康項目的詳情請見第五章。

全力關注精神健康

都大致力提升學生以至普羅大眾的精神健康。我們最近撥出1,000萬港元,推出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計劃,為本校學生提供更多精神健康支援,詳情請參閱第三章。至於本校推動的社區項目,例如「同行我城」宣揚精神健康社區聯盟,可詳見第五章。

投資未來 共創美好明天

都大將資產進行投資, 以保持和提升其價值,為未來發展作好準備。為了履行環境、社會和管治(ESG)責任,我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會關注企業的營運領域、道德操守,以至實踐可持續發展的表現。總括而言,都大的投資決策除了追求穩定回報及多元化的組合外,會優先考慮符合ESG理念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