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跨越研究新里程

通過知識轉移及與業界和其他學術機構合作,令研究成果造福社會,是都大引以為傲的事。今年又是研究活動蓬勃發展的一年,在政府資助、善長捐獻和內部撥款的推動下,校內的研究文化更見熾熱。

研資局撥款再創新高推動都大邁步往前

一如既往, 都大今年所獲校外資助有增無減。在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度為本地自資院校提供的撥款中,本校41個研究項目合共獲得3,450萬港元的大額資助,金額佔撥款總額四成,站穩全港最具研究規模自資院校的地位。

今年大學更首次獲批「院校發展計劃協作研究撥款」,資助開發一項用於檢測和降解廢水中抗生素的器材。鼓勵教員集中於優勢領域進行研究,是本校得以成功的策略。

研資局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

匯聚最優秀人才

都大亦與其他院校進行策略協作,讓研究成果走出校門。2023年11月,我們成為首間進駐深圳虛擬大學園的香港自資專上院校。大學園為成員院校提供平台進行創新研究合作,都大將在園內設立「香港都會大學深圳研究院」,轄下包括環境科學、數碼健康和智慧城市三所研發中心。截至報告年度結束時,本校已在深圳租用5,000平方呎的空間作實驗室之用,並成立專責小組督導有關發展工作。

在大灣區其他城巿,我們亦積極與研究領域相近的學術機構建立聯繫,包括與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和汕頭大學開展材料科學的研究。我們也在探討與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在中山聯合設立實驗室,以促進工程、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合作。

都大:實用知識的泉源

我們今年在知識轉移方面往前邁進一大步。自2023年12月以來,都大的研究成果陸續取得專利。我們可授權工商界使用這些知識產權,進一步開發創新科技產品和方案,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都大研究產生的專利種類繁多,涵蓋虛擬實境駕駛訓練、心血管疾病診斷、鋰離子電池充電狀態估算以至魚飼料成分和製造等範疇。

2024年2月,本校啟動耗資5,000萬港元成立的「都大初創基金」,在校內促進創業文化,鼓勵學生、校友和研究人員將創新意念轉化為商業方案,開展創業之旅。基金通過三層架構的創業平台,在策劃、執行和加速發展階段,提供漸進式的財務和業務發展支援。策劃階段的支援包括5,000港元的原型設計補助金、培訓和工作坊,幫助開發最簡可行產品和業務策略。在執行階段,基金提供高達25萬港元資助,並與初創培育機構合作提供為期一年的全面支援,涵蓋業務成長、專業服務和市場營銷。至於加速發展階段,有發展潛力的初創項目可獲高達100萬港元的投資金額。

同時,本校全資擁有的都大研究發展及顧問有限公司正積極尋求更多校外資助, 並舉辦創意聊天、創新諮詢和催化對話等活動,讓教職員、學生和企業家交流, 鼓勵創新創意。

Click Here
Click Here

研究團隊不斷壯大

為了配合研究發展工作,都大近年致力招攬和栽培來自世界各地、積極從事研究的菁英學者,成效立竿見影。

* 根據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的分析

粵劇研究新基地成立

都大最新的研究單位「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於2024年3月揭幕,致力弘揚及傳承粵劇這種獨特的本土表演藝術。中心承蒙何陳婉珍博士慷慨捐助成立,為研究、保育和推廣這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珍貴且集中的資源。中心成員迅速展開工作,包括粵劇劇本翻譯、網上課程和粵劇表演等。

Click Here
Click Here

都大近期重點研究項目

讓廚餘轉廢為能

浪費食物的問題在香港和全球日趨嚴重,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鍵林博士的研究為處理和加強廚餘的分解,提供有效的實際解決方案。他開發的「微流控實時監測裝置」,能監測和評估不同微生物在進行「廚餘和污泥共厭氧消化」過程中的效率;而這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氣正可用於發電。此微型分析裝置對廢物產生的液滴的微生物活性作出反應,從而讓研究人員可評估微生物的效能,並找出最有利於產生生物氣的廚餘與污泥比例。

評估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最理想的語言和教育模式

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葛浩燕博士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 探討粵英雙語教育對自閉症兒童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影響。針對雙語教育會窒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語言發展的疑慮,她的研究發現在不同語言類型的環境中,雙語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在語言測試中的表現與單語者並無差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表現更佳。研究結果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干預和復康方案,幫助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在雙語環境中學習。

提升塔式起重機的安全水平

科技學院建築與品質管理系主任李至冲博士與助理教授韓洁博士帶領團隊開發了「基於感測器的塔式起重機安全監測與管理系統」,並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獎。該管理系統利用精密科技,整合了物聯網、感測器、嵌入式系統、資料收集與儲存,以及資料庫技術,並設有一系列嶄新的安全保障功能,將可改變起重機安全管理的規格。

提升土壤與農作物品質

科技學院高級講師潘敏博士及其團隊研發獨特的「三合一」土壤改良配方,可改善農作物土壤的品質。同樣重要的,是配方降低了土壤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生物有效性,解決抗生素通過動物廢料和污水排放到環境中,而引起的嚴重土壤污染問題。配方將污泥、中藥渣和生物炭結合起來,證實能有效增加土壤養分,同時顯著減少土壤中的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

Click Here
Click Here

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傳統治療方法的風險

在全球各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通常會被處方口服皮質類固醇,來控制突然惡化的病情。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創新與研究)謝家偉教授與英國阿斯利康藥廠、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及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團隊,推展一項重大研究,探索使用口服皮質類固醇對患者的長期影響。研究發現藥物構成嚴重的健康風險,並可導致17種其他疾病或不良健康後果。此前醫學界對此藥的潛在風險掌握有限,這次研究結果有望鼓勵業界尋求治療此病的替代方法。

動脈瘤研究拯救生命

護理及健康學院健康科學系主任鄧偉豪教授一直致力研究腹主動脈瘤問題。腹主動脈瘤令腹部主血管變得脆弱並膨漲,可帶來生命危險。為應對這種嚴重的醫療狀況,鄧教授和團隊探索稱為「活化轉錄因子3」的蛋白質所發揮的作用,該蛋白質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關鍵調節因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顯示因子有潛力用作開發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新療法,並可作為預測病情進展和結果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