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專訪

校友 校友專訪

《淺淺歲月》在多個影展亮相,出品人謝淑芬於1997至2004年以遙距修讀方式完成本校三個學士及碩士課程。製作此片,源於想透過電影捉緊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恆久保留。退休前任職律政書記,截然的電影素人,遂於2016年報讀本校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的「創意電影編劇專業證書」課程,修畢後再於往後數年完成小說、實踐編劇及電影製作等,以至2024年完成電影。她一再強調:「報讀課程實屬我的里程碑,是製作這部電影的起步點。」

由構思、實踐到成真,她坦言:「這門電影課修了八年。」過程艱辛,過後感恩。期間受校友會的活動啟發,驅使她聯繫母校,為校友舉行放映及分享活動:「感謝都會大學包場放映,校長也出席,感受到大學對校友的支持。」

初試編劇 寫我深情

2015年,謝淑芬的前夫過身。婚姻縱有裂痕,對方始終是自己一生最愛,熱衷觀影的她決定攝製電影刻印這段關係。她隨即修讀編劇課程,充實知識,之後加入課程講師譚廣源的工作室實習。2018年,她亦完成六萬字小說作故事基礎。與子女商量後,她毅然變賣樓宇,自資開戲:「拍這部片非為票房,而是要圓心願,是一個承諾,我必定要做。」繼而邀請課程客席導師呂筱華任編劇,她參與合編。

作為故事主人翁,她要求保留主骨幹,但虛心的與團隊優化劇情,適量加入虛構情節,如丈夫在醫院失蹤,女主角於街外尋回,促成他倆啖着「孖條」遊電車河。她說:「我接受加一點商業元素,但不能過度。從編劇課程我學到如何創作,創作可以豐富影片,而好劇本是修改出來的。」她指課程最大特色是由業界精英授課,間接助她打開人脈網,找到專業人士協助,電影才能完成及發行公映。

緣起不滅 觀眾共鳴

編寫自己的故事,她語重心長的說:「那心路歷程是艱辛的。」涉足陌生的編劇領域,事事要學,還要再次經歷那段情的喜與悲:「要寫成劇本,一定要再經歷,我要自行克服。」言談間不經意憶述兩口子小學時攜手「出貓」的趣事,以至兩地相思,對方送來一曲〈雪中情〉緊扣兩顆心,道來仍一臉神往。「我對這段情是執着的,有人話拍了電影,可以放下。為何要放下呢!丈夫在我心中很重要,事件可以放下,人和感情是繼續的。」英文片名「True Love, for Once in My Life」道盡其心跡:「我這一生人,真愛只有一次。」

全身投入影片,她無意給觀眾講道理,而是留空間給他們體會。公映後,最大得着是聽到各方的感言,既有感覺釋懷,亦有備受啟發,更有體會到愛與寬恕,印象尤深有觀眾給她共鳴的擁抱:「在戲院分享,我感謝觀眾支持,他們竟反過來多謝我拍了這部戲,我深受感動。」

好學不倦 充實人生

由參加編劇班、寫劇本、拍攝到公映,謝淑芬傳神的總結這堂課歷時八年:「有一套自己的電影,是很奇妙的事,感恩過程中獲得很多人幫助。」從中她持續反思,調整待人態度,磨滑了稜角:「學懂怎樣與人溝通,我還要和子女相處呢!子女很支持我,這部電影成了凝聚家人的力量。」

電影如實反映,攝下她身處都大校園的場面。修課往事宛如昨天發生,道來依然雀躍:「進修所學的管理知識,提升了工作效能。我喜歡讀書學習,亦很享受考試衝刺那滿足感。」多年來她貫徹終身學習精神:「學習新事物,充實人生,是我的興趣。」點算正在學習吉他、戲劇、歌唱,而配音更延續七年多,傍身刀隨時用得着:「電影中有一些對白由我配的,導演特意留給我,讓我參與。」

回看這段「從影」經歷,她欣慰道:「由編劇班到充當學徒所學的,我全部放到劇本中,整個經驗十分好。」片名「淺淺歲月」由影片團隊建議,呼應女主角這段日子的經歷,她誠摯分享:「通過電影記錄我和丈夫的生活點滴,都是淡淡然的事,卻蘊含深情。拍完電影,我好像和他再拍拖,有了第三個孩子。」淺淺的歲月,深深的情意,藉光影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