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离》: 校友专访

校友 联络及支援 校友零距离 《校友零距离》: 最新通讯 《校友零距离》: 校友专访

都大人爱回校 职途创新里程

三位「都大人」:李芷菁、关静文及刘宇杰,于不同年份毕业于不同学院的不同课程,但不约而同重返母校服务。由学习到就业,一直处身熟悉的环境,没有滞留舒适圈之困,凭坚定意志、敏锐触觉拓垦新途,各有所得:为事业打牢基础、圆满育人梦想、确立服务社会志向。且听他们娓娓细道。

刘宇杰:走进社群前线,实战中跨步

刘宇杰就读中学时已关注社会时事,顺理成章选读应用社会研究荣誉社会科学课程。若论与就业对接,他戏言:「读这科没有出路!」但换个角度,课程装备学生批判思考、分析社会议题的能力,在众多行业皆可派上用场。坦言与社会政策相关的科目得着最深:「从多角度透视社会问题,剖析成因,探究如何凝聚群众,发挥社区互助力量。」入读的初衷从未动摇,冀多接触社会,帮助更多人。

助弱勢社群 立個人志向

为落实初衷,他走进社群,透过学生事务处参与生命教育计划「生命耆愿记」,为弱势长者圆愿。他服务的寡居婆婆罹患认知障碍症,沟通维艰,起初难以慰解对方:「婆婆不断忆述亡夫往事,我决定细意聆听,不强求持续对话。」婆婆的心愿仅饮一餐茶,走一回公园,宇杰从心出发陪她完成:「看到她开心,我也觉满足。过程中不断反思如何与长者谈生说死,发现必须有亲身体验,才知道怎样透过鼓励,本着同理心去交流。」初中时他已加入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一直参与辅助他人的义务工作:「上述计划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确定往后继续朝助人的方向走。」

疫情期间毕业,就业前景陷迷雾,后见大学招聘助理学生事务主任:「主责带学生参与义务工作,完全切合我的期望。」获聘至今一年半,带领的活动体现其初衷,其一关于生死教育,意念延伸自上述他参与的计划,安排学生协助长者拍摄遗照、制作人生纪念册,为告别准备。活动获参加者及外界的正面回响,他振奋的说:「既启发学生服务社群,我也要亲赴前线参与,同时帮助到两批人,而自己亦多了角度去思考长者服务的面向,受益不少。」

活动巧剪裁 促进归属感

带领学生走进社群,领导能力也源自大学。2020年当选学生会会长,虽属校内服务,却有机会处身管治平台,反映学生的声音,实战体验难能可贵:「与大学高层开会,我要克尽作为学生代表之责,双方关系如何拿捏,很深奥,我的沟通技巧改进了不少。」当中的尖锐点是2021年大学重新命名,他必须表达学生的异议,却仍有学生不满其表现:「只能顶住压力去做,练就了抗压能力。」

宇杰承认早期对大学感「不屑」,随着了解,释除误解,发现天外有天,他感谢大学让自己有不同机会去探索。当天的反对派重返母校服务,他说:「感觉奇妙!转换了身份,会思考可以为大学、为学生多做点甚么!」由学生到职员,他也是校友、学兄:「自己的优胜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期望,知道怎样把最好的给予他们。」他构思的活动,尽量放手让学生发挥创意,并鼓励他们对外分享,从中学习,当取得美满成果,自能强化学生的向心力:「希望义工活动可以成为都会大学标志性的传统,从而促进学生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