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 x 专业
不单Brian,其他几位受访者也在义工服务中运用护理的专业知识。Kelvin近年主力参与青年义工服务,到中学教授和带领与护理学相关的课程和比赛,并与学生分享临床所见所闻。除了基本的护理知识,他的精神科护理专业背景亦派上用场:「有些失眠或因学业及家庭压力而不开心的学生会主动打电话,甚至写『千字文』给我,正正体现了工作的专业如何对我的义工服务有所帮助。」
至于Queenie,护士的专业提升了她义务工作的层次。她忆起当初加入护士行列时,曾带领一组小四至小六学生进行义工服务。事前,她先为学生讲课,讲解认知障碍症的知识,包括患者面对的语言运用和记忆力情况,以及与适当的沟通技巧,再带领他们及其家长,如「三代同堂」般到认知障碍症日间中心进行服务。她分享:「以前家居探访时我们只懂问:『吃了饭吗?精神好吗?睡眠够吗?』,但在这次服务过程中,我们不但能表达社区对『老友记』的关爱,家长和小朋友亦能认识何谓认知障碍症。成为护士后,我们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参与不同类型的义工服务。」
虽然Queenie 现已退下护士前线转执教鞭,但她多年来的坚持和专业精神,使她获得不同奖项嘉许,包括义务工作发展局的「专业人士义工服务嘉许计划」金奖和紫荆领袖义工奖,以及名列城市女青年商会主办的「全港时尚专业女性选举」十位得奖者之一。外界的认同是她继续往前的动力:「使我印象最深刻是紫荆领袖义工奖,获奖的都是专业人士。我把奖座放在家中当眼处提醒自己,以专业知识提供义工服务跟当护士一样重要。」
义工交叉点
因学业繁重而挣扎要否暂停义工服务的Penry亦有请老师Queenie指点迷津。他说:「那时我花上不少时间参与青年发展的义务工作,学业又需要投放很多时间,感到有点吃不消和迷惘。」Queenie与他分享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处境,替他分析放弃与继续的得失,让他自行思考。Penry慢慢领悟到:「义工不只是帮助别人,自己也能有所得着,例如自己的沟通技巧进步了不少,在服务中亦可练习护理技巧。」最终他决定留下来。
他的师兄Kelvin初入职场时的经历,引证了Penry这番领悟。「那时入职护士未满一年,便遇上有病人不省人事。幸而在义工服务中累积了施行心肺复苏法的经验,让我有信心进行抢救程序。」助人,同时也自助。
让爱流转
当义工和当护士的精神同出一辙,也是要与他人分享爱。Queenie忆起早年曾探访一名失明的独居长者,炎夏之中,长者只依赖一台风力微弱的座地风扇。其实这困境只要买一部风扇便能解决,但她希望感染社会上更多人关心有需要的人,因此尝试在网上征求二手风扇。事情的发展令她喜出望外:有人回应说刚送走了二手风扇,但愿意捐出一部全新的。风扇送达后,原本不大支持她参与义工服务的爸爸知道她不会安装,竟提出陪同她前往长者的家装上。她解释:「爸爸认为我当护士已够忙碌的了,不理解我为何还要投放那么多时间在志愿服务上。那次以后,他终于明白我为何要这样做。」
曾在救援前线冲锋陷阵、近年集中义工培训的Brian则认为:「纵使看似微小的角色,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我曾替一个机构组织单车急救队。单车径很多意外发生,若能即时处理,能够减少召唤救护服务对医疗系统造成的压力。」
服务大众不在乎一己之力。四位都大护理都相信,身体力行的意义在于推动更多人加入义务工作,集合众人的力量,让爱流转。
受访者
关静文,护理及健康学院高级讲师、护理学学士毕业生、临床科学博士生
李炜岚,护理学荣誉学士(普通科)三年级学生
苏涌龙,护理学荣誉学士(精神科)毕业生
黄杰,护理学荣誉学士(普通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