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and Life Series 電影人生系列

電影人生系列 第一場電影放映及映後對談分享 (2024 Spring)

 2024年2月2日晚,由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主辦,文潔華教授和陳智廷博士策劃的2024年度春季「電影人生」系列首場放映了電影《漂流人生》(Drift)(2023),並邀請到新加坡導演陳哲藝﹙Anthony Chen﹚,與主持人文潔華教授、陳智廷博士進行對談。《漂流人生》根據作家亞歷山大·馬克西克的小說A Marker to Measure Drift改編。電影講述了非裔難民Jacqueline在希臘小島漂泊時與一位同樣漂泊的女導遊偶遇,揭開自己創傷記憶的故事。
影後談從電影的「外來者」視角開始。陳導演分享了對身份認同的切身體會。他生於新加坡,在倫敦生活15年,是一名華人,第一語言卻是英語,第一部作品《爸媽不在家》被指像台灣電影,就如《漂流人生》(Drift)在希臘小島拍攝,講述一名利比里亞難民的故事,卻充盈著東亞詩意。對於這種「多元身份」,陳導演以「外來者」身份解釋,即他雖然沒有角色的經歷,但情感上卻能共鳴,情感可以跨越性別、國藉、語言。
陳導演亦從聲音角度解析電影,《熱帶雨》以雨聲代替配樂,導演花了很多時間尋找雨聲傳達的不同情緒;而在《漂流人生》中,聲音同樣舉足輕重,導演強調他想拍的不是情節(plot),而是情緒(emotion)。一再琢磨聲音,就是為了幫助營造情緒氣氛。
談到《漂流人生》的創作經過,雖然是改編自小說,陳導演卻認為沒有讀過小說也可以看這部電影,因為電影進行了不少改動,不同之處甚多,譬如小說是在餐廳中的對話完結,而電影卻不是如此。陳導演更加入了一些設計,主題上想表達的不只是女主角的痛苦,而是如何與痛苦相處。此外,陳導演強調再現女主角創傷經驗用第一人稱視角,希望以最主觀的視角表現倖存者的感受。
在問答環節中,現場觀眾積極發問。有觀眾問到電影中兩名女性的關係,陳導演回答在《漂流人生》中兩名女性的關係應該超越了愛情,是「人」之間的相濡以沫。有問題提到《漂流人生》的政治性寓意,陳導演指電影中女主角很注重尊嚴,所以不願尋求幫助,與一般難民不同,所以不知道能否從政治方面解讀此電影。亦有觀眾請導演分享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拍攝的體驗,陳導演笑稱市場化導向的資本主義電影工業的對拍攝的限制並不少。他引用Mark Cousins描述面對挑戰時的心態:The business is shit but the medium is always beautiful。最後,陳導演透露他正在寫關於香港的電影劇本,大家都非常期待導演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