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新:〈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一〉,《外語學刊》,2010年,第2期,頁76–83。
于秀成、張紹傑:〈漢語非真誠邀請語用特徵與言語行為適切條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88–91。
王立:〈國家語文法規與公眾語言生活〉,《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4期,頁13–19。
王宏軍、何剛:〈Grice合作原則的哲學軌道〉,《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第11期,頁12–60。
于芳:〈福建東游人名的音節特徵與分布〉,《修辭學習》,2005年,第1期,頁28–31。
王春輝:〈漢語回謝語類型與使用的社會語言學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4期,頁88–95。
王莉:〈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12期,頁129–130。
王愛平:〈漢語言使用與華人身份認同〉,《福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86–90。
布魯馬特、高一虹、科霍恩:〈探索全球化的社會語言學:中國情境的「移動性」〉,《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6期,頁1–8。
付義榮:〈社會流動:安徽無為傅村父親稱謂變化動因〉,《中國語文》,2008年,第2期,頁168–172。
付義榮:〈也談人口流動與普通話普及〉,《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第2期,頁73–81。
付義榮:〈社會語言學理論整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2期,頁77–86。
白鴿、杜敏:〈社會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流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145–149。
谷小娟、李藝:〈語言與身份構建:相關文獻回顧〉,《外語學刊》,2007年,第6期,頁101–108。
李洪靜:〈社會語言學研究綜述〉,《大學英語》,2007年,第4卷第1期,頁55–57。
李亮、黃樂平、王翊:〈網絡流行語探析〉,《語文學刊》,2009年,第7期,頁116–118。
肖建飛:〈語言權利產生的背景及其法定化〉,《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1期,頁59–71。
李素娟:〈文化的鏡像—漢語色彩詞的漢民族文化折射〉,《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頁96–99。
李清福:〈語言規範化與反規範化〉,《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第7期,頁30–31。
李偉、陳章太:〈漢語陽泉方言語音變異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第1期。
吳偉平:〈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期,頁37–44。
李福印:〈思想的「形狀」:關於體驗性的實證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頁44–49。
李潔、王英、韓炯:〈從錫伯族教師語言態度看錫伯族雙語教育體制〉,《民族翻譯》,2011年,第2期,頁62–69。
沃德華‧羅納德,雷紅波譯:《社會語言學引論》(第五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何震亞:〈談反問句中的禮貌規約性〉,《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47–51。
李麗、趙守輝:〈國外專名與語言規劃研究一瞥〉,《世界民族》,2011年,第6期,頁69–78。
邱國珍、賴施:〈方言:民俗文化的優質載體與解讀鑰匙—以浙江州「甌語」為例〉,《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頁15–23。
周筱娟:《現代漢語禮貌語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勁松:〈語言態度與雙語現象〉,載於勁松《社會語言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頁266–281。
姚亞平:《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高一虹、李玉霞、邊永:〈從結構觀到建構觀:語言與認同研究綜觀〉,《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期,頁19–26。
徐大明、王玲:〈城市語言調查〉,《浙江大學學報》,2010,頁24–30。
格桑央京:〈社會文化背景與語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54–156。
孫煒、周士宏、申莉:《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陳立平:〈常州市民語言態度調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7–12。
康志峰、邱東林:〈中國多語突顯的社會功能及其走向〉,《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2期,頁168–177。
陳章太:〈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劉堅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821–862。
郭熙:〈對漢語中父親稱謂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國語文》,2006年,第2期,頁166–174。
郭熙:〈論華語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2期,頁23–28。
郭篤凌、郝懷芳:〈網絡語言的類型、特點及其語用學意義〉,《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第3期,頁65–66。
郭駿:〈方言語音變異特徵分析〉,《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頁123–127。
張公瑾:〈文化語言學視野中的民族語言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50–53。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的現狀和願景〉,《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109–142。
張廷國、郝樹壯:《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馮杰:〈從粵語受到的衝擊看社會與語言的共變及方言的保護問題〉,《語文學刊》,2011年,第1期,頁34–45。
黃亞平、劉曉寧:〈語言的認同性與文化心理〉,《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頁78–81。
覃修桂:〈「眼」的概念隱喻—基於語料的英漢對比研究〉,《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37–43。
張晴:〈過去十年間漢語消亡名詞的社會語言學分析〉,《文教資料》,2007年,第19期,頁98–99。
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鄒玉華、馬廣斌、劉紅、韓志湘:〈關於漢語中使用字母詞的語言態度的調查〉,《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頁66–73。
鄒玉華、瞿國忠:〈術語字母詞在當代漢語中的使用狀況考察〉,《語言學理論與研究》,2006年,第3期,頁17–20。
葉竹鈞:〈立足現實 規劃未來—論香港語言規劃與語言教育的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年,第4期,頁157–160。
鄔美麗、熊南京:〈對普通話的語言態度調查及思考〉,《北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頁22–26。
鄒嘉彥、游汝傑:《社會語言學教程》,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趙江民、胡炯梅:〈吐魯番世居漢族漢語變異調查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頁117–122。
趙惟一:〈從幾個角度淺談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特點和成就〉,《語文學刊》,2008年,第24期,頁112–114。
劉啟珍:〈青海「少數民族普通話」的特殊言語現象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1,頁113–116。
戴曼純:〈國家語言能力、語言規劃與國家安全〉,《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第4期,頁123–131。
鮮麗霞:〈曼德勒華人的語言生活〉,《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1期,頁78–84。
羅康寧:《粵語與珠江文化》,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
蘇詠昌、劉鎮發:〈香港「非廣府語」集團快速及大規模的語言轉移1949-1971〉,《中國社會語言學》,2008年,第1期,頁50–59。
蘇金智:〈關於社會語言學的學科定位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1期,頁34–39。
蘇金智:〈香港言語社區兩文三語的格局及其變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頁41–47。
CHAO, Y R (1976)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by Yuen Ren Chao.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